级别:伊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详、揣摩、喷湿、上纸、扫平、施墨……近日,位于洛阳市伊川县的一处精美的北魏时期石刻造像前,传拓师陈志伟熟练地运用一张张宣纸和简单的工具将石刻造像的形象完美拓印下来,这是他为完成《豫西中小石窟》丛书而工作的一幕场景。
小心翼翼揭纸
47岁的陈志伟是伊滨区李村镇人,20多年来,他执着地运用传拓技艺,用纸与墨辛勤地再现文物原貌,“复活”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在伊滨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他的圆雕传拓技艺榜上有名。
整体拼接修复
传拓技艺是我国重要的发明之一。即将纸覆在碑刻、甲骨、青铜器、造像等金石器物的文字、图案、纹饰之上,采用墨拓手段还原拓印的文献复制技术。古代许多模糊不清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使得一些文献资料得以保存下来。
整体拼接修复
然而,对于遗存的立体石刻造像能否以拓片的形式保存下来,长期以来困扰着业界。陈志伟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艰辛的努力,在扎实掌握了高浮雕捶拓技能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专心研究单体造像的捶拓,终于掌握了圆雕传拓技艺,从此让立体石刻造像的形象能够完美“复活”在宣纸之上。
喷湿
陈志伟介绍,拓印石刻造像,首先要深入观察,用足够的时间端详、揣摩,研究合理透视及合理取舍,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开始实际操作;接下来,先喷湿造像,再按照正面垂直上纸,让宣纸敷在造像表面;上纸完毕,用扫刷和捶刷使二者紧密相贴,确保无皱褶,以保证拓本品相;待纸干燥后,用细布包裹棉花团做成的拓包在纸上均匀着墨后,一气呵成将宣纸揭下来;再进行细致地拼接修复,最终以1:1的比例将造像完整、准确地呈现出来,达到形象自然本真。陈志伟说,这个过程,是对技艺和体力的双重挑战。
上纸
“每件文物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特别是损毁严重的文物,拓片可能是最接近原始文物的资料。”陈志伟说,作为一名传拓师,没有什么比眼看着文物走向消亡更令他深感痛惜了,所以制作每张拓片,他都非常用心。
细致入微施墨
目前,陈志伟经常奔波于全国各个文博单位和高校,为藏品制作拓片,墓志石刻、钱币画像、青铜甲骨、摩崖造像等,其中不乏价值极高、甚至是“国保”级文物。业内学者认为,圆雕传拓以独立个体雕像为施拓对象,是拓工行业中有异于平面拓、浮雕拓和以器物为对象的全形拓的一个全新技术工种,其理论和方法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
陈志伟在石窟中专注工作
扫平纸面
局部拼接修复
老家旅游
视频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