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要避光,晚上要通风,还要多洒水保持湿度。”9月15日,在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食用菌基地一座大棚前,村民闫彩玲告诉记者。靠着4座大棚,她不仅摘掉了贫困帽,今年还买了一辆小汽车。
今昔反差如此之大,闫彩玲最感谢的是被称作“蘑菇书记”的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前几年,闫彩玲的日子并不好过,公婆身体不好,丈夫也因车祸失去劳动能力,全家的重担落在她一人肩上。2016年,赵玉甫动员闫彩玲发展食用菌种植,不但帮她学技术、买菌种,还常常下棚帮着干活。“种食用菌第一年我就挣了1万多元,今年估计能卖12万元。”闫彩玲说。
2007年,在乡亲们的期盼中,赵玉甫放弃风生水起的医药生意,回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决心带着大伙儿过上好日子。“俺村人不多,贫困户不少,最关键的是要找个稳定增收的好门路。”他说。2016年,清丰县全面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产业扶贫工程,赵玉甫把目光投向了食用菌种植。
不种庄稼种蘑菇,能行吗?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赵玉甫和村“两委”成员带着有意愿的村民外出学技术、买菌种,2017年,27座大棚在赵家村建成,成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先行军”。4个月后,第一茬蘑菇上市,每个大棚净收益超过1万元;当年年底,种植户户均增收1.5万元。从此,食用菌大棚在赵家村遍地开花,目前总数量已突破600座,种植品种涵盖香菇、鸡腿菇、茶树菇等。
种植规模迅速扩大,菌包需求量急剧增加,但供应不及时、运输损坏等问题对菇农影响很大。咋让农民长效增收,“蘑菇书记”又忙碌起来。去年,赵家村通过招商引资,投建了日产4万包的菌包加工厂,原料问题基本解决;随后,村“两委”又筹措资金建设了1500平方米的冷库和烘干房,应对市场波动的“筹码”大大增加。今年,赵玉甫动员大伙上网卖食用菌,赵家村的菌菇成功上线多个电商平台,日均销售8000多单。“承包大棚比打工有前途,一年忙两季,收入七八万元不成问题。”返乡农民工赵文献高兴地告诉记者。
发展食用菌种植以来,赵玉甫带领村“两委”探索出4种脱贫模式,兑现了他当初对群众的承诺。对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鼓励他们“出钱又出力”,使用扶贫贷款自主种植、“包棚创业”;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出钱不出力”,通过“菌包托管”获得收益;对积极劳动的贫困户,村合作社实施“劳务承包”,贫困户“出力不出钱”,以出菇数量定收入;对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众,采取“不出钱不出力”的“互助救济”模式,每户每月给予300元的托底保障。
目前,赵家村的菌菇基地已经是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带动周边村275户贫困户852人实现稳定脱贫。关于赵家村的未来,赵玉甫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在道路两旁发展特色采摘,把废弃坑塘改造成游园和人工湖,我们的设想是,以食用菌产业为依托,把村子打造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他说。
老家旅游
视频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欢